【科技前沿】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得主盧煜明:若再能年輕一次還做科學家
寄語:“科學是我的一個嗜好,實驗室是我每天都想去的地方。我每天都像是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只不過比賽的項目是科學發現。” 在今天舉行的未來論壇年會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獲頒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重在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不限國籍)。
用煮方便面的辦法“煮血漿”
盧煜明是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奠基人。這項技術已經在全球90多個國家得到應用,數百萬孕婦接受了這項檢查,是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的產前胎兒基因測試技術,它可以大幅降低出生缺陷。2016年9月,他獲得被稱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這一科學發現的背后,有過停滯不前,有過靈感乍現,但自始至終不變的是盧煜明的永不言棄。1989年他在牛津大學讀醫科時,去婦產科實習遇到一個孕婦,她想知道胎兒是否正常,那個時候最準確的方法就是抽羊水,但這有大約0.5%的機率會造成流產。“有沒有比較安全的檢測方法呢?”有一次,他和同學在家里吃飯,談論將來會不會有孩子。當時他想,如果胎兒是男性的話,就可以在這個孕婦的血液里找到男性的細胞。興奮之下,他說服了一位教授,使得盧煜明可以到他的實驗室去驗證這個想法。僅僅用了6個月,他的確在孕婦血液里發現了男性胎兒的細胞。但這種信號不是很穩定,有很多假陽性、假陰性現象出現。
由于母親血液里的胎兒細胞數量非常少,他在做實驗時怎么也找不到一個準確的方法。這一做就是三年,在拿到博士學位以后,除了從事臨床工作,他每天仍然在繼續這方面的研究。當時在英國做醫生,要參加很多考試,每一次只有30%的人能夠通過。他一邊備考,一邊做實驗,結果又做了幾年,還是一無所獲。因為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他也沒覺得是一種負擔,就那么堅持著。
1997年他回到香港。由于當時沒有什么資源,只能用便宜的方法。他突發其想,是否可以用煮方便面的方法去“煮血漿”?當用舌頭去嘗面條時,面條的DNA就會跑到舌頭上,他沒想到通過這一方法竟然在母親的血漿里找到了胎兒的DNA。雖然這是他多年來心心念念的結果,但真的出現在眼前,他的第一反應是有點“懵”。
從電影《哈利·波特》獲得靈感
人類的基因圖譜2001年才繪就而成。身處1997年的盧煜明,當時想要做出胎兒的基因圖譜,難度可想而知。面對人類基因圖譜的60億個密碼,盧煜明一開始簡直無從下手。
靈感的到來頗有些戲劇性。2010年的一天,他陪太太去看3D電影《哈利·波特》,當片名從銀幕上“跳”出來的時候,字母“H”在盧煜明眼中,就像一對染色體。他一個激靈,想到該怎么做了。他抑制住自己的興奮之情,等待著電影散場,一回到家就把這個想法寫了出來。幾個月后,他帶領團隊利用母體血漿內的DNA破解了胎兒的基因圖譜,而這距離1997年,又過去了13年。
2011年1月,盧煜明和美國著名科學家Charles Cantor做了第一個大型臨床試驗,證明用這個技術的準確度超過99%。10個月后,他們在美國推出了這個技術。
年復一年的科學研究過程,更多的是失敗。盧煜明耐住了科研上的寂寞,“有時候我會想,大不了從頭再來。其實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認同你,但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否定你,我的想法就是‘天無絕人之路’,如果你夠努力,機會遲早會來。”
用血漿DNA篩查鼻咽癌,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未來,基因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盧煜明認為,首先在產前基因診斷方面,還可以做得更多。以前大多是用產前基因診斷來篩查胎兒的唐氏綜合癥,未來可以用來篩查胎兒更多的疾病。
其次,在癌癥基因診斷方面也可以有所為。盧煜明的團隊用血漿DNA篩查鼻咽癌,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相關研究結果還沒有發表。盧煜明介紹,在香港,鼻咽癌患者被發現的時候,其中76%已是晚期,如果是晚期第三期或者第四期,生存的機會只有60%。如果在第一期發現,生存的機會就可以提高到95%,使用血漿篩查的方法,可以在第一期或第二期發現大部分的鼻咽癌病人。鼻咽癌只是第一步,這個技術同樣可以應用在很多其他的癌癥上。
“現在是年輕人成為科學家的最好時光。未來,值得我們期待。”盧煜明說,如果再年輕一次,他還會選擇做科學家。
來源:轉化醫學網
聲明: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