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諾獎得主告訴你:科學家是怎樣“煉”成的?
摘要:成為一名科學家,是許多人童年時的夢想。然而,將這一夢想拉近,變成現(xiàn)實,可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我們應該怎么做?2016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近日在北京舉行,多位諾獎得主出席會議期間接受采訪,講述了“科學家”是怎樣“煉”成的。
巴里·夏普萊斯:“興趣”是深入探索的動力

巴里·夏普萊斯憑借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談到他感興趣的科研領域時,這位已年過7旬的科學界泰斗滔滔不絕,仍然興奮地像個孩子。
“我小的時候最喜歡釣魚、養(yǎng)海馬、造火箭、攝影,因為覺得這些特別有意思,沒有人教我,自己也‘玩’出了門道。”通過講述童年經歷,夏普萊斯告訴我們,興趣是能夠讓一個人深入探索的動力,如果沒有興趣,即便被灌輸了知識和技能,也無法把事情做到極致。
同時,夏普萊斯認為,跨學科研究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質量。加強與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間的交流與合作,既可以拓寬知識、技能結構,又可以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他鼓勵年輕人在本科期間,學習3-4個不同領域的知識,嘗試跨學科研究。此外,在專注于某一方面的研究的同時,至少要拿出1/4的時間去涉獵其他領域。
布萊恩·科比爾卡:失敗是下一次的“成功之母”

科比爾卡與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因“G蛋白偶聯(lián)受體研究”共同獲得了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 科比爾卡從事G蛋白偶聯(lián)受體研究持續(xù)了近30年,曾兩度因經費短缺陷入困境,但他從未放棄。
“學習新事物是非常有趣的過程。這一次的實驗失敗了,從中獲得的經驗和啟發(fā),會帶來下一次實驗的成功。”布萊恩·科比爾卡說,無論遇到了什么困難,只要保持對從事的研究領域的求知熱情,就會堅持走下去。
科比爾卡表示,學習一個全新的領域不容易,合作必不可少。科比爾卡坦言自己的成功離不開合伙人和合作團隊的幫助。他建議要始終保持團隊間的信息通暢,建立合理的獎勵機制。
阿達·約納特因:科研領域不存在“男女有別”

約納特因被稱為“以色列的居里夫人”,因對“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貢獻,她與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托馬斯·施泰茨一起,獲得了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在諾貝爾化學獎歷史上,女性獲獎者少之又少,約納特因是第四名女性獲獎者,而上一次問鼎諾貝爾化學獎的女性是在近半個世紀以前。
女性身份,是約納特因經常被追問的話題。約納特因鼓勵年輕的女性科學家們,要充分發(fā)揮女性的天賦,在工作和生活的關系中尋求平衡。約納特因說,在從事科學研究時,從未因自己是女性而有所顧慮。“你們要知道,科研領域不存在‘男女有別’,只要熱愛科學,有‘知其難而為之’的決心,女性一樣可以成就非凡。
聲明: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