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科研人員將迎來“名副其實”時代
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可適度兼職兼薪
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匹配收入與貢獻

11月10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發布會,科技部副部長李萌介紹《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有關情況。意見作出全面安排,充分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針對科研人員實際貢獻與收入分配不完全匹配、股權激勵等對創新具有長期激勵作用的政策缺位、內部分配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意見明確分配導向,完善分配機制,讓智力勞動獲得合理回報,形成知識創造價值、知識創造者得到合理回報的良性循環。
為了讓科研機構、高校、國企科研人員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出臺穩定提高基本工資、加大績效工資分配激勵力度、落實科研成果性收入等激勵措施;堅持價值導向,實行分類施策,激勵約束并重,精神物質結合。
意見還擴大了科研機構、高校的收入分配自主權??蒲袡C構、高校可自主制定以實際貢獻為評價標準的科技創新人才收入分配激勵辦法,突出業績導向,科學設置考核周期,避免短期頻繁考核,形成長期激勵導向;同時,落實科研機構、高校在崗位設置、人員聘用、績效工資分配、項目經費管理等方面自主權。
在發揮科研項目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方面,意見提出,根據科研項目特點完善財政資金管理,加大激勵科研人員力度;探索在有條件的科研項目中實行經費支出負面清單管理。對于接受企業、其他社會組織委托的橫向委托項目,人員經費使用按照合同約定進行管理。
關于產權激勵,意見堅持長期產權激勵與現金獎勵并舉,強化科研機構、高校履行科技成果轉化長期激勵的法人責任,完善了科研機構、高校領導人員科技成果轉化股權獎勵管理制度,以及國有企業對科研人員的中長期激勵機制和股權激勵等相關稅收政策。科研機構、高??勺灾鳑Q定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和獎勵方案,單位負責人和相關責任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及若干規定予以免責。
關于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在完成本職工作前提下,科研人員經所在單位同意可從事兼職。兼職實行公示制度,兼職行為不得泄露本單位技術秘密,不得損害或侵占本單位合法權益,兼職取得的報酬原則上歸個人,但要建立兼職收入報告制度,并按有關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
讓科研人員“名利雙收”
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讓真正有作為、有貢獻的科研人員“名利雙收”、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正當其時。
在氣溫漸降的立冬時節,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不僅讓科研人員感到濃濃暖意,也讓人們重新審視知識的價值和分量。
“知識就是力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先后提出和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等重大戰略??梢哉f,我國今天之所以能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知識的力量不可或缺,科研人員的貢獻功不可沒。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推動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span>
人才是科技創新最關鍵、最核心的要素,創新驅動從本質上說是人才驅動。實現人才驅動首先要驅動人才,讓科研人員既不失體面又提高收入,充分調動激發其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面子”和“里子”相輔相成,如果“里子”單薄脆弱,“面子”就會成為無所依附的空洞符號。在薪酬渠道多樣化、收入來源多元化的今天,雖然“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已成為歷史,但科研人員的整體收入與其智力付出和社會貢獻不相配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別是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青年科研人員,更是面臨收入偏低和任務艱巨的雙重壓力,許多本當輕裝上陣的“千里馬”成為負重前行的“小毛驢”。
“里子”單薄的現象,不僅影響科研人員自身工作積極性的發揮,也阻礙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的形成。幾年前一份以青少年為對象的網絡調查報告顯示,我國近70%的少年兒童以文體明星作為偶像,以科學家為偶像的只有2.3%。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如果他們的價值取向和人生選擇出現偏差,其后果可想而知。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源遠才能流長,只有讓第一資源本固基強、根深葉茂,才能產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第一動力。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讓真正有作為、有貢獻的科研人員“名利雙收”、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正當其時。
相信隨著《意見》的深入實施,科研人員“名實不副”的狀況會得到逐漸改變,創新之泉會迸發涌流、創業之花會競相開放,“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也會真正深入人心、蔚然成風。
來源:人民日報
一周要聞
【行業動態】中國分析儀器市場預測
【時事要聞】服務政策助力雙創 企業、科研人將會走向...
【時事要聞】食藥檢測市場“蛋糕” 國產檢測儀器該怎么消化?
聲明: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