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中科院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窺
她經過三十年來的持續穩健發展,已成為磁共振波譜學與原子分子物理學創新研究基地,實現了從基礎到應用基礎到高技術輻射的完整鏈接,在國際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在波譜學領域,面向化學和生命分析,重點開展磁共振波譜方法學和譜儀技術研究,充分發揮大型科學儀器平臺作用,引領了我國多學科交叉的磁共振波譜學發展。
在原子分子物理領域,開展精密測量物理研究,實現了從原子分子量子態調控到原子離子頻率高精度應用,尤其在原子頻標方面形成了“探索一代、研制一代、應用一代”的發展格局。這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國重室)究竟是何“波長”和“頻譜”?最近筆者走進武昌小洪山西30號一探究竟。
一、 精神傳承 首批入圍
磁共振波譜學科生命之樹常青,由老所長王天眷先生于1961年初創立。經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波譜及核磁共振譜儀等方面先期就奠定了基礎。
1985年,中科院高層遠見洞察,建立首批對外開放的18個實驗室,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開放研究實驗室入選。1986年,國家計委為加強和推進我國基礎研究,著手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原武漢物理研究所葉朝輝等老一輩科學家的積極努力下,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國家驗收并正式對外開放,搶占了先發機遇。1996年,原武漢物理所與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合并組建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簡稱物數所),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隨之進入新的發展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國家給予110萬美元(約380萬元人民幣)啟動經費,葉朝輝果斷決策,動用這筆外匯的“大頭”,購買了科研必不可少的400MHz固體核磁共振譜儀及相關設備。
葉朝輝院士1942年出生,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波譜學與量子電子學的研究,是我國固體高分辨核磁共振研究的創始人。他目光高遠,抓住“平臺”和“人才”建設兩個關鍵因素,把握并管理國重室、研究所的發展朝向,使其在國家層面體現“引領”的重要性,是眾人交口稱道的戰略科學家。
“葉老師帶領我們進行前瞻性戰略思考,很多規劃和建言也都在國家層面被采納。”物數所副所長周欣坦言,他本人于2009年從美國回到國重室從事科研,很大程度上也有感于葉朝輝的科研情懷和個人魅力。
“我們在這里讀書,畢業后全身心投入工作,這與科學精神的傳承有很大關系。”周欣說,“國重室在國際舞臺上有一席之地,具有較強的科研競爭力,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做科研,什么熱門就跟風做什么。”
二、 左膀右臂 勢在必得
1995年是中科院實施“百人計劃”第二年,物數所只有一個名額,求賢若渴的葉朝輝國內外遍尋英才。聽一位老科學家推薦詹明生,他立即到中科院安徽光機所,登門邀請詹明生加盟國重室。詹明生到來后不僅加強了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實力,還率先建成了國內首個冷原子物理實驗平臺。
1995年中科院剛開通因特網,葉朝輝領銜的國重室也最早啟用了電子郵箱。有一天葉朝輝喜出望外,收到劉買利從英國倫敦發來的信件。葉朝輝當即回信說:“你的文章我早已關注了。”
隨著劉買利對物數所的進一步了解,他表達了1996年10月在英國倫敦大學化學系獲得博士學位后可以到武漢做博士后的愿望,得到葉朝輝的熱忱歡迎。
“劉買利給我們增添了新鮮活力,他在這里做科研很開心。”時隔21年,葉朝輝院士回憶說,“他在海外讀博前是西北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副主任,讀博時搞的多量子核磁共振是我本人傾心的科研領域,我關注他的優秀文章順理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