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中國納米白皮書:中國納米專利數量全球第一,論文是美國兩倍
在29日舉行的2017年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上,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聯合發布了《國之大器始于毫末—中國納米科學與技術發展狀況概覽》白皮書(以下稱白皮書),其中提到:“中國投入進行納米科研已有數十年時間,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納米科學與技術進步重要的貢獻者,部分基礎研究居國際領先水平,中國納米科技應用研究與成果轉化的成效也已初具規模”。
目前中國貢獻全球超過1/3納米科研論文,是美國兩倍
根據白皮書,1997年,全球共發表了約1.3萬篇與納米科學相關的論文。到2016年,已增至15.4萬篇,復合年均增長率達14%,是各領域3.7%的平均復合年增長率的將近四倍。中國納米科技論文產出則由1997年的820篇增至2016年的5.2萬余篇,復合年均增長率高達24%。
而且,中國對全球納米科研的貢獻一直呈穩步增長的態勢。白皮書顯示,1997年,與納米相關的SCI論文中只有6%涉及中國作者,到2010年,中國已與美國旗鼓相當。目前,中國貢獻了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納米科研論文,幾乎是美國的兩倍。
此外,中國納米領域的高被引論文持續增加,復合年均增長率達22%,是全球的三倍多。根據白皮書,中國在2014年就已超過美國,其貢獻率是除美國以外其它國家的數倍之多,顯示了中國納米論文在數量增加的同時,質量也有明顯提升。
來自白皮書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科學院已是全球納米領域最主要的高影響力論文產出機構,在前1%高被引納米科研論文的產量上,已是位居其后的競爭者的兩倍以上。另有五家中國機構也位居高被引納米科研論文全球前20強,即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
中國納米專利數量全球第一,但多為本國專利
當天,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副主任劉細文發布白皮書時,援引科睿唯安的德溫特專利數據庫提到,過去20年,中國納米專利的申請量累計達209344件,占全球總量的45%,是美國同期累計申請總量的兩倍以上,美國居全球第二位。自2008年起,中國即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專利申請國。
具體來看,中國有五家機構即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清華大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大學,位列全球納米專利的十大機構申請者。其中,中國科學院自 2008年即位居全球首位,過去二十年總共申請了11218件納米專利。
有意思的是,位居前十的其他機構申請者都是商業公司。而在中國,在專利申請中居主導地位的往往是科研和學術機構。
此外白皮書還顯示,中國在國外申請的納米專利數量仍較少,僅占過去20年累積專利申請總量的2.61%,而在美國,這一比例高達近50%。一些歐洲國家,如英國和法國,有超過70%的納米專利都是非本國專利。
當天發布的白皮書,還通過業內專家訪談,探討了中國納米科學的發展前景和未來面臨的挑戰。劉細文發布白皮書時說,不少受訪專家認為,催化技術和納米催化材料將是中國最有發展前景的納米科學領域。此外,納米技術在能源產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納米醫藥也是一個充滿潛力的新領域。
但也有一些受訪者表示,中國納米技術的產業影響力仍舊有限。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產業化之間仍存在差距。劉細文說,白皮書因此建議相關部門在應用研究上有更多投入,以促進納米科研成果的轉化,同時應鼓勵企業更多地投入研發。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29日表示,中國納米科技研究的整體實力已走在世界前列,未來還面臨新的重大發展機遇。
第七屆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29日至31日在北京召開。白春禮在大會致辭中說,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中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未來將高度重視戰略布局,加強頂層設計,充分發揮納米科技的創新驅動和示范引領作用。
白春禮說,納米科技在世界各國或地區的創新驅動發展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呈現出多學科交叉融合深入、科學-技術-產業轉化周期縮短,創新鏈耦合加強等新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