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細數亞洲生物制藥產業集群TOP8
在繼美國和歐洲后,亞洲生物制藥產業集群TOP8也出爐了。文章作者對中國、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中國臺灣、印度的生物技術產業集群做了相關分析。
之前,作者連續報道了美國生物制藥產業集群TOP10和歐洲生物制藥產業集群TOP10,為了能更全面,多維度的讓大家對世界各地生物技術產業集群有初步的了解,今天給大家帶來TOP系列的亞洲部分。
即使在衰退的一年,亞洲的生物技術行業也在獲得資金方面超過了美國。EY在去年發表的年報里指出,包括中國,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共獲得超過25億美元融資,但相對于2015年下降了30%。2016年IPO規模的萎縮,后續資金的短缺,公開基金支持的不足等負面因素完全抵消了風險投資11%的增長。
下滑,衰退似乎是近幾年總出現在人們視線里的詞,不過亞洲生物技術行業在對抗下滑時的表現要略好于美國。在經歷過去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后,投資人對美國市場表現信心不足,導致IPO下降64%,后續資金下降49%,風險投資下降18%,整個生物技術行業融資下降45%(至342億美元)。
當然,僅僅依靠資金數量衡量一個行業是不科學的,因此,本文從5個維度對各地區的生物技術產業集群進行綜合評價。
公共R&D資金,數字來源于經合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于2017年2月發布的半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索引,其他數據援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結果。
首次公開募股(IPO)數據來源于2016年初上市的公開數據來源和公司公告
企業數量,通過追蹤公司公開聲明或報告,亦或者追蹤行業源頭
崗位,多源頭追蹤,綜合產業團體,區域生命園區,公共/私營經濟發展團體,或來自行業的正式文稿
8、馬來西亞(Malaysia)
馬來西亞被南中國海分為兩個部分:位于馬來半島的馬來西亞半島(北接泰國,南部與新加坡隔著柔佛海峽)及位于加里曼丹島的北部的馬來西亞沙砂(南接印度尼西亞,文萊國夾在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憲法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政府系統密切仿照威斯敏斯特的議會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基于普通法。國家對內外的最高代表被稱為元首,似國王,而政府首腦是首相。
馬來西亞是一個新興的多元化經濟國家。經濟在1990年代突飛猛進,為 “ 亞洲四小虎 ”國家之一,是資本主義國家。馬來西亞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旅游業是馬來西亞的第三大外匯收入來源,知識經濟服務業也在同步擴張。
此外,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國之一,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英聯邦、不結盟運動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主要參與的軍事行動有五國聯合防衛和聯合國維和行動。
馬來西亞正試圖振興本國的生物制藥行業,并建設世界一流的生物科技經濟環境,作為萬里長征的第一步,2016年6月,馬來西亞生物技術公司(Malaysian
Biotechnology Corp)更名為馬來西亞生物經濟發展公司(Malaysian Bioeconomy Development
Corp),該公司承載了振興馬來西亞生物制藥的重任,為了幫助其他公司實現有價值的項目,公司還成立了生物科技商業化基金2.0,為BioNexus所屬公司提供了2300萬美元的貸款。
早在2005年,時任總統阿卜杜拉巴達維(Abdullah
Badawi)啟動了國家首個生物技術項目,力爭在2020年之前使本國生物技術產值占GDP總量的5%,并使相關崗位數量提高到170,000個,只是目前看來進展緩慢。馬來西亞目前相關崗位數量排名第3
(31,000個),相關公司283家(BioNexus所屬),R&D資金投入第8名(96.8億美元),專利數量排名第9 (337項)。
自從2015年以來,馬來西亞只有一家生物技術公司上市:Bioalpha控股公司,該公司于去年籌集了500萬美元。這不并是說馬來西亞不注重IPO,因為塑料制造商樂天化工泰坦控股表示將很快提供13.8億美元。本土企業家瑞恩·帕克于6月27日表示,計劃上市一家生物技術公司,但可能不在馬來西亞而在美國公開發行,因美國市場的股價收益可以達到15-18倍。
7、新加坡(Singapore)
新加坡共和國,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是亞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根據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員經濟體之一。
新加坡在榜單里擁有最少的企業數量(100家,第10名),為了增加企業數目,新加坡科技研究機構(A-STAR)下屬的的商業化部門新加坡交易所(SGX)和開發技術部(ETPL)宣布將竭盡全力為有前途的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結合發展迅速的民間、公共資本市場的支持,相信將會為新加坡生物創新提供足夠的動力。
另一個新加坡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增加本土IPO(第7名),4月新加坡本土企業阿斯蘭制藥(Aslan
Pharmaceuticals)在臺灣完成了數額為3800萬美金的融資。另外,自1月起,有傳聞說總部設在北卡羅來納州莫里斯維爾的藥物研發企業Liquidia
Technologies正在新加坡尋求IPO的機會,該企業之前分別從比爾(Bill)和梅琳達·蓋茨(Melinda
Gates)基金獲得總計1000萬美金的資助,彭博社預計這次IPO的金額可能達到2.16億美元。新加坡在專利數量上排名第6
(1838項),R&D經費排名第7名(122.7億美元)。
6、澳大利亞(Australia)
澳大利亞聯邦,簡稱澳大利亞。其領土面積7686850平方公里,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擁有很多獨特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的澳大利亞,是一個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
澳大利亞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首都為堪培拉。作為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和全球第12大經濟體、全球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其也是多種礦產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國家,因此被稱作“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同時,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放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也被稱為“騎在羊背的國家”。澳大利亞人口高度都市化,近一半國民居住在悉尼和墨爾本兩大城市,全國多個城市曾被評為世界上最適宜居住的地方之一。其也是一個體育強國,常年舉辦全球多項體育盛事。澳大利亞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是亞太經合組織的創始成員,也是聯合國、20國集團、英聯邦、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及太平洋島國論壇的成員。
澳大利亞的綜合表現算是中規中矩,R&D經費第5名(355.9億美元),崗位數量48000個(第5名),專利數量6207項(第5名),公司數量稍遜色,位居第6名(700家企業,300家從事生物技術,近400家從事醫學技術),IPOs排名第6名(2600萬美元),其中包括正在進行2項,以及已完成1項。已完成的IPO是總部分別位于澳大利亞和美國的Imagion
Biosystems,該公司擁有的生物影像技術可以在非輻射條件下對早期癌癥進行診斷。
澳大利亞政府在6月啟動了一項涉及380萬美金的項目,該項目希望幫助實驗室和小型公司將概念轉化為實際價值,借此增加公司數量和就業崗位,初始投資將主要用于資助對精準醫療和3D解剖打印技術的研究。澳大利亞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CSL(全球四大血制品巨頭之一)正在努力的拓展在中國的市場,CSL在中國已經是最大的白蛋白供應商,在拓展公司主營業務血漿療法方面,6月13日CSL以3.5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武漢中原瑞德80%的股份。
5、中國臺灣(Taiwan)
為了實現2020年地區生物技術工業1000億美元規模的計劃,臺灣一年前啟動了生物經濟計劃。臺灣有扎實的制藥基礎,在企業數量排第3名,擁有830家企業,510家為生物科技公司,320家制藥企業。IPOs排名第4名,12項共計3.51億美元,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新加坡企業阿斯蘭制藥(Aslan
Pharmaceuticals)在臺完成的3800萬美元融資。在R&D投資方面臺灣排名第6,共涉及336.53億美元,工作崗位數量也是第6名,共37759個崗位。
盡管臺灣在生物制藥領域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最近有聲音指出應該為生物制藥企業提供更寬松、友好的環境。普華永道臺灣地區副主席Audrey
Tseng提出,應該消除對天使投資的政策限制,為投資生物技術初創公司的個人提供免稅,以及延長稅收抵免的時間,改善英語語言環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4、韓國(South Korea)
大韓民國,簡稱韓國,別稱南韓或南朝鮮。位于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45%),主體民族為朝鮮族,通用韓語,總人口約5041.85萬(2014年)首都為首爾。
韓國是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是APEC、世界貿易組織和東亞峰會的創始成員國,也是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和聯合國等重要國際組織的成員。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韓國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產業以制造業和服務業為主,鋼鐵、造船、汽車、電子、半導體、化工、文化、紡織等產業產量均進入世界前10名。大企業集團在韓國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主要大企業集團有三星、現代汽車、SK集團、LG等。
韓國政局的動蕩似乎還不足以影響到生物制藥行業的發展,3月韓國前總統樸槿惠(Park
Geun-hye)因被指控犯有詐勒索罪、濫用職權、受賄罪而遭彈劾。2016年9月,韓國健康福利部啟動了一系列促進就業的措施,預計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新增940,000個工作崗位,并在2020年前使韓國制藥行業成為世界頂尖,通過投資R&D力圖在2020年之前將國內上市藥品數量由3款提高到17款。
韓國的R&D投入位居亞洲第3(742.18億美元),在強大的資金支持下該國的相關就業崗位也位居亞洲第3名(7627)。韓國IPOs位居第2名,主要歸功于三星生物(Samsung
Biologics)在2016年11月獲得的20億美元的融資,另一項值得期待的IPOs是Celltrion在7月的IPOs項目,價值6.97億美元。韓國擁有的相關企業數量排名第5(456家)。樸槿惠(Park
Geun-hye)的繼任者,新任總統文在寅(Moon
Jae-in)在上任伊始就著手改變這一現狀,5月,韓國科技部宣布設立價值的1億美元的基金,用于支持初創生物技術公司和風投公司。一個月之后,衛生部長在接見生物技術公司高管時明確指出,開發勞動力的新措施正在進行。
3、印度(India)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件、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藥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印度擁有制藥企業3492家(第2名),該國近年在制藥行業的突飛猛進是有目共睹的,去年就已經實現了專利數量在亞洲排名第2
(7998項),但是在R&D資金投入方面僅位列第4名(677億美元),IPOs資金方面排名第3名(5.5億美元),工作崗位位居第4名(十年間其工作崗位數量在50,000至450,000之間浮動。
7月,印度內閣經濟事務委員會宣布啟動總計2.5億美元的基金項目用于幫助企業、研究機構研究生物療法、疫苗、診斷技術、醫療器械。該基金還將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管理技能和專業性培訓,以及加速技術轉化速度。這項計劃也是印度總統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為實現2025年印度生物技術行業體量突破1000億美元計劃的最后一步。
支持初創公司也是印度政府振興本國生物科技的重要措施,7月,印度政府宣布將在印度大學校園內建設5個生物技術孵化園區,50個生物孵化器,150個技術轉移辦公室,20個聯絡網點。
2、日本(Japan)
日本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72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千米。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通用日語,總人口約1.26億。
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資源匱乏并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制造業、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動漫、游戲產業為首的文化產業和發達的旅游業也是其重要象征。日本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許多方面堪稱世界典范,其國民普遍擁有良好的教育、極高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素質。至今仍較好地保存著以茶道、花道、書道等為代表的日本傳統文化。
號稱“旭日之國”之國的日本,專利數量上位居亞洲第1(13,748項),R&D資金投入1700.82億美元(第2名),相關崗位數量近十年間在21萬到87.8萬之間浮動,但企業數量上略顯遜色,約1100家(第3名),IPOs排名第5(3850萬美元),其中包括最近剛剛完成3200萬美元融資的Solasia
Pharma。
具日本制藥行業發言人說,限制日本制藥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對藥價的限制,當政府要求制藥企業提供藥品詳細信息時,藥品的銷售價格就要降低10%。當然,日本也是制藥行業大型交易的金主國。2月,武田制藥(Takeda
Pharma)以5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ARIAD
Pharmaceuticals成為今年日本制藥行業最大的收購案例,同樣也是在2月,本土企業Asahi Glass以5.11億美元價格收購了CMC
Biologics。
1、中國(China)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后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制藥行業表現出格外的活力,內需的增長推動行業的發展,行業本身也在進步,更專業的分工,更專業的研發、生產線使行業未來的發展被國內外專業人士一致看好。
作為亞洲實力最強的生物制藥國家,中國工業實力上一直緊逼美國,在本榜單里4項指標排名第1,包括R&D投入(4088.29億美元),企業數量7500家,相關崗位數量在25萬至280萬之間,IPOs總值30.47億美元,其中還不包括即將完成的兩例,BGI
Genomics (2.5億美元), 甘李藥業(2.26億美元)。另一個重磅案例是貝瑞和康以61.9億美元的價格實現了對天興儀表的反向收購。
中國目前唯一的短板是專利數量,僅位居第4 (6930項),在新知識產權方面發展卻很迅速,科技部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發表生命科技論文80,000篇,生物科技專利20,000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