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贊廣州生物研究:充滿活力
“基因檢測技術進步及發展趨勢高峰論壇”7月5日舉行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耿旭靜)生物產業大會進入第二天,凱普生物承辦的“基因檢測技術進步及發展趨勢高峰論壇”昨天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賀林、美國耶魯大學干細胞研究中心主任林海帆、全國衛生產業協會教授王培昌等知名學者到場,分享國際前沿的基因檢測技術資訊,探索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產業化發展趨勢方向。
干細胞可修復先天性心臟病
賀林院士表示,我國出生缺陷高發。出生缺陷兒中13%為先天性心臟病,如何防控缺陷至關重要,其中基因檢測對于防控出生缺陷非常重要。“干細胞研究可以用病患本身的干細胞修復先天性心臟缺陷,一旦該技術推廣將造福人類。” 美國耶魯大學干細胞研究中心主任林海帆表示,目前美國1%的新生兒出生時存在先心缺陷,可以用干細胞修補缺陷。同時干細胞還可用來做中風修復,正在臨床試驗,非常有效;還用于糖尿病治療,已經接近臨床階段:“通過誘導技術,將病患的皮膚細胞變成人工干細胞,人工干細胞再變成胰島細胞,注入體內,產生胰島素,可以治療部分糖尿病,并且沒有排異反應。已經走了最后一公里,希望幾年內能用于病患身上。但是科學面臨未知,不敢打包票。”
小基因將用于癌癥檢測治療
“用小基因開展癌癥研究,很成功。目前廣州也有科學家正開展小基因癌癥檢測研究。”林海帆表示,之前研究認為人類的基因有2.3萬種。2006年研究中心發現了一種小基因PIRNA,數量高達上千萬種。PIRNA一般只在胚胎細胞和生殖細胞里有,但在癌癥的情況下,普通細胞也會有PIRNA小基因激活。這意味著小基因研究將可能實現癌癥精準治療:“這對于精準治療非常重要,如果抑制PIRNA小基因的活性,對普通正常細胞沒有損傷,只會對癌癥細胞有損傷。”
基因檢測正造福千萬女性。凱普生物董事、副總經理管秩生表示,截至2016年底,凱普已為超1600萬名婦女提供可靠的HPV診斷服務。凱普生物在香港的研究中心已研發上百種產品,爭取盡快落地,為出生缺陷及遺傳性疾病、腫瘤、遺傳代謝性疾病等開展精準檢測。
用糞便即可篩查出大腸癌
數據顯示,我國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大腸癌發病率已躍居所有腫瘤第二位,且就診時90%為中晚期。廣東省腸胃病學研究所副所長鄒鴻志表示,通過篩查,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可下降。通過獨創的大腸癌無創篩查技術,可以盡早發現大腸癌。檢測糞便中脫落的腫瘤細胞成分來判斷受檢者是否患有大腸癌或前列腺癌,能用于腸癌的早期診斷和后期治療方案制定。“只需要取4克糞便,而且簡單無創,可以在家中采樣寄郵。”
建議:生物醫藥研發很“燒錢”要有恒心
林海帆表示,廣州的生物研究充滿活力,廣州對高新科技發展充滿激情,這是重要戰略,是非常好的理念和創新策略。中科院在廣州有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做了很多世界水平的研究。“相信有了這樣的基礎,有了領導的決心,廣州下一步會走得非常好。”
他建議,政府要有恒心和決心:“生物醫藥研發投資非常大、周期非常長,是個非常燒錢的行業,也是非常重要的行業。但現在大家投資的心態和模式更傾向于房地產、IT。比如IT行業,一個大學生有了靈感,可能兩三天就有一個成果面世,賺很多錢。但是生物沒那么簡單,一般的研發過程在國外都要12年左右,現在市場上的藥12年以前在實驗室里就做好了,從原始發現到市場推廣要12年,發現以前做的事情會更長。投資家如果抱著投資2~3年就收獲,幾乎是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