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資本,原來沒那么完美
瀏覽次數:3186
時間:2017-06-21 09:34
最近,《自然·方法》登了篇讀者來信《體內CRISPR-Cas9編輯引發的不可預測基因突變》。圈里人都知道讀者來信無非是聊點業內新想法、新思路,其嚴謹性、系統性跟正式論文沒法比。然而這事卻讓兩家基因編輯公司Editas藥物和Intellia制藥“炸開了鍋”,又是寫信給編輯部,又是聯合業內大牛發聲明。要求很明確:這篇論文結論完全錯誤,雜志社該將論文撤稿。
我國的很多民眾有點懵:企業干嘛對一個不那么靠譜的來信文章這么激動?還一副必須把事情搞大的架勢?
實際上,不管是激烈的言論,還是誓不罷休的態度,新聞效應遠大于科學影響,對華爾街股民的影響大于對科學家的影響。因為真正的學術爭論需要以實驗和論文的形式進行,并需要更長的時間積累正反兩方面的實驗證據。
這里就不得不提到美國科研—技術—資本—市場的模式。科研與商業緊密結合,市場、資本與科研緊密結合,沒有我們所謂的“產學研結合難”的痛點,沒有科研與市場脫節的顧慮。但是最近一系列的事件讓我們看到,這個傳說中完美的鏈條也有它的脆弱和不完美之處。當市場和資本深度影響科研,當科學家的一言一行成為華爾街的影子,科研還是否能保持純粹?當科學論爭加入資本和企業利益的博弈,還有多少人能堅持“科學的歸科學”?當各個企業和基金從自身的特定任務出發來考慮問題,前沿科學發展的全局性和系統性如何保障?
長期以來,我們對美國的科研管理體系和運營鏈條多有推崇。確實,這種體制有其優勢之處——以民間企業為主,以政府、大學以及私人基金會為輔,以市場競爭機制為動力,以政府科技政策為導向的科技體制,最大程度上發揮了科技與經濟相互推動促進的作用。這種以“企業投入”為特征的科研體制讓美國產業界更加熱衷于技術創新,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它的不足之處,其中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