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力量!334家在建國/省/市/企實驗室清單出爐
強大的基礎科學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而實驗室,不僅是開展高水平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核心平臺,更是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配備先進科研裝備、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載體。
為進一步加強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4號)中提到:在前沿、新興、交叉、邊緣等學科以及布局薄弱學科,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等部署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加強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發機構和聯合實驗室;推進軍民共建、省部共建和港澳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
為落實相關文件,多省以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和國家實驗室網絡成員為目標,圍繞國家和全省重大戰略需求,組織實施重點實驗室建設。
全國超兩百家省重點實驗室在建!
據統計截至4月11日,2022年在建省重點實驗室229家。其中,遼寧占57家,數量居各地區首位;其后是福建、山東和山西,數量均超過30家。
各地2022年在建省重點實驗室數量 (不完全統計,僅供參考)
各地提出省重點實驗室科研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標準。遼寧提到,省實驗室面積一般須不低于1000平方米,科研儀器總價值(原值)在500萬元以上;福建、山西、云南、河南、湖北、廣西、陜西、四川等提到,省重點實驗室用房面積在1000平方米以上,擁有儀器設備總價原值在1000萬元以上;內蒙古提到,原則上實驗室面積不低于1500平米,儀器設備總價值不低于1000萬元;浙江提到,省重點實驗室面積在2000平方米以上,科研儀器設備原值達2000萬元以上。
不同地區分別對建設經費提出要求,以支持省重點實驗室運行。如遼寧提出,組建省重點實驗室的申報單位須確保連續3年投入建設經費累計不少于500萬元,且每年提供運行保障經費不少于100萬元。福建提出,認定建設的省重點實驗室,依托單位每年應提供50萬元以上運行經費,主要用于支持實驗室的開放運行、隊伍建設與科研儀器設備運行維護。廣東提出,對于學科類省重點實驗室,省級財政一次性事前無償資助經費300萬元/項;企業類省重點實驗室,省級財政一次性事前無償資助經費100萬元/項,市級財政應同步給予不低于100萬元/項的經費支持;省市共建省重點實驗室,省級財政一次性事前無償資助經費200萬元/項,地市財政資助強度不低于省級財政資助強度。
生命健康領域備受關注!
按照聚焦領域對229家在建省重點實驗室進行分類,生命健康、材料、農林、信息技術、機械裝備、人工智能、生態環境、地質、電子、海洋位居各省爭創的前十大領域。

229家省重點實驗室建設領域分布
在抗擊新冠疫情的實踐中,“用科技護航人民生命健康是戰勝病毒的關鍵”成為共識。在國家政策牽引下,各地隨之加強生命健康領域科研投入,加快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醫療健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領域戰略科技力量和戰略儲備能力。
如《浙江省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到,以精準診斷、靶向治療、生物材料、轉化醫學等重大醫學創新為主攻方向,建設覆蓋省市縣多級的重大醫學創新平臺,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究型醫院;聚焦病原監測、毒株分離、基因測序、檢測試劑和疫苗藥物研發、抗體制備等領域,建設具有國際水準、國內領先的公共衛生領域高能級科研創新承載體。
《廣東省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到,加強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和醫藥器械研發體系與能力建設,主動布局醫學科技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探索新興領域技術研究,發展組學技術、干細胞與再生醫學、新型疫苗、生物治療等醫學前沿技術,搶占國際生命科學領域的寶貴資源及制高點。
《安徽省“十四五”衛生健康規劃》提到,加快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建設,加強生命健康產業基礎創新和重點項目研發,支持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超算中心、干細胞庫、中藥材大數據中心、離子醫學中心、轉化醫學研究中心、活細胞成像平臺等重大醫療和醫藥創新發展基礎能力建設。
各地聚焦生命健康,圍繞新型疫苗、原創藥物、精準醫療、高端醫學影像、醫用生物材料等,2022年新增建設省實驗室約60家。
2022年在建實驗室全名單:國/省/市/企334家!
包括省/市重點實驗室在內,據各平臺統計可得當前在建實驗室334家。一幅創新發展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我國科技未來可期。

各地2022年在建實驗室數量 (不完全統計,僅供參考)
2022年在建國/省/市/企實驗室全名單(共334家) (不完全統計,僅供參考)














來源:網絡;資料參考來源 :中國科學報、科技部、人民網、健康報等;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儀器維修丨儀器維保丨儀器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