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三大難題阻礙國產儀器創新
在6月下旬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辦的國產儀器展開溝通研討會上,有專家說到令人憂慮的一段對話。
專家問國內做質譜儀器的廠家,下一代質譜儀器要往哪里展開。對方答不上來。專家問道:“那要怎么辦?等國外廠家晉級了,你再抄嗎?這樣沒辦法可持續展開。”
一些國產儀器企業試圖以“賤價”作為制勝法寶,但在科學儀器職業,這一戰略難以為繼。世界聞名公司成功的訣竅之一,就是將超額利潤投入研制,支撐儀器關鍵中心設備的晉級換代。
曾在日本島津工作多年的海能未來技能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劉文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世界儀器公司有專門的戰略展開部分,對前沿科技、市場需求乃至其他公司的展開戰略都有研討。他們跟職業學會、科研院所聯絡密切,因此,總能夠敏銳地窺見未來的趨勢,對自家產品進行更新。
“咱們的企業,現在最重要的使命是生存下來,很難有余力去琢磨未來。”劉文玉感慨。
并且,由于體系機制問題,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協作鏈條依然沒有打通。“許多時候,咱們仍是各干各的。高校、科研院所突破了技能,就用在自己的實驗室,企業也不知道。企業想處理的問題,研討機構也不知道。”一家國產儀器企業負責人表明。
缺資金,缺協作,國內企業常常摸不到最前沿的技能。
更麻煩的是,儀器職業還缺人。
聚束科技做的是電子顯微鏡。該公司總經理何偉向科技日報記者表明,我國電子光學學科現已逐步萎縮,這方面的基礎研討人才十分匱乏。
“咱們企業在必定程度上承擔了高校的育人職責。咱們自己做人才篩選和培養,通過一個個項目讓他們練手。”何偉說,但這終究只能處理短期問題。人才梯隊的建設,高端人才的儲備,這是憑企業一己之力根本無法完結的艱巨使命。
其實,電子光學學科能夠應用到半導體芯片加工的簡直所有工藝環節,它也曾一度光輝,但后來逐步衰敗。“這個領域的專家在國內現已屈指可數。能教學的,一只手都能數出來。他們教出來的學生,兩只手也能數出來。”何偉說,企業十分樂意和高校協作,展開聯合育人。他期望,這個學科能被從頭注重起來,為嗷嗷待哺的國產光學儀器職業,供給人才。
在人才上,還有一個短板——軟件人才。
此前科技日報記者前去廣州調研時,也聽到過儀器企業的“苦水”。他們開不出互聯網大廠那樣高的工資,軟件算法人才常常丟失。
“科學儀器的軟件,是咱們軟肋中的軟肋。”劉文玉坦言,小的國產儀器公司,養不活那么多軟件開發人員。目前市面上,又沒有專業給科學儀器做軟件開發的公司。“國家能夠出臺一些鼓勵性方針,讓專業的科學儀器軟件開發團隊樂意進入這個國之重器的領域。”劉文玉說。
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