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國產生物類儀器的主客觀問題剖析
標題:國產生物類儀器的主客觀問題剖析

一、 國產生物類儀器面臨的主觀問題
1. 用戶體驗差,工業設計不足
由于起步較晚,國內儀器行業不A如國外成熟度高。像耳熟能詳的國際生物儀器巨頭GE,Thermo,Eppendorf 等,在國內就沒有與之類似或者抗衡的企業。造成國產生命科學儀器給人直觀感受就是質量參差不齊、價格混亂。
當今社會用戶體驗度是產品非常重要的環節。而國產儀器卻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體驗度差的問題: 有些儀器外形設計就非?!昂喡?,國內儀器廠商對于工業設計認識不足,認為儀器只要精準就可以,沒有必要進行外形設計。這種做法其實很容易拉開用戶的距離。尤其生物實驗本身就是極為枯燥的工作,如果整天操作一臺毫無美感的儀器,相信沒幾個科研人員愿意在它旁邊待上一整天,而且遇到外表做工粗糙,科研人員很容易潛意識中對儀器本身的精確性做出懷疑[2]。而一臺外觀設計美觀的儀器,可以讓科研人員在視覺上感到不疲勞。如果配合上良好的做工,科研人員絲毫不會懷疑這臺儀器的品質,也很樂意把樣品放入進行檢測。
2. 對軟件界面友好性重視不足
軟件友好性一直是國內比較薄弱的環節。國內軟件開發有母語優勢,但是所開發的軟件依然不夠簡潔。而且不像消費類產品,母語優勢在大多數科研人員面前并不占太大便宜,有些公司為節省成本外包軟件開發,許多軟件研發與實際生物實驗脫節嚴重。這方面進口儀器卻是強項,軟硬結合天衣無縫,甚至很多進口儀器是將軟件單獨出售,而且價值不菲。對比之下,國內則是對于軟件幾乎都是贈送,國內外對于軟件的態度一目了然,這也是國內儀器軟件友好性根本達不到進口儀器水平的原因。
這些不足疊加起來使得國產儀器在使用上與進口儀器就有著質的差距。
二、國產生物類儀器面臨的客觀問題
1.用戶使用習慣難以更改
在國內科研上,尤其是生命科學領域,海歸依然是主流。這些科研人員長期在國外實驗室學習和生活。在采購儀器時,科研人員往往第一句話就是某某儀器,我在美國使用習慣了值得信賴。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確實讓國產儀器連試用的機會都沒有。更不用說和進口儀器進行同臺PK。大量海歸人員尤其資深人員歸國,購買國外使用順手儀器的情況愈演愈烈。
國內科研人員雖然沒有出國,除了受到本實驗室同事或者學科帶頭人的影響外,在閱讀國外文獻時也潛意識地將國外品牌型號的儀器作為必備。所以在很多情況下,為了保證實驗數據最好能與文獻保持一致,即使進口儀器使用使用壽命再長,性能再衰減,科研人員依然會保守地選擇進口儀器。
2. 配套試劑體系難以融入
生命科學類實驗中試劑占了很大的比例,進口儀器早已與這些試劑耗材形成完善的體系,營銷網絡也非常健全,很多儀器都配有專業的應用支持,這就省去科研人員大量的時間成本。而且即使是一些停產的進口儀器,其廠商依然會有后續型號或者衍生型號在售,科研人員很容易獲得相關資料。在采購和使用時當然是會選擇這些進口儀器。
因為國內生物科研畢竟底子較薄,與之配套的生物類儀器產業也處于發展期間,要融入這個體系確實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一旦用的人多,習慣用戶也多,文獻也多; 配套的試劑耗材廠商也會跟進。所以這依然是個正循環的過程。
來源:網絡資源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