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顯微鏡微觀世界一大步,質譜生命科學指南針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制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第一臺質譜儀是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阿斯頓于1919年制成的。阿斯頓用這臺裝置發現了多種元素同位素,研究了53個非放射性元素,發現了天然存在的287種核素中的212種,第一次證明原子質量虧損。他為此榮獲1922年諾貝爾化學獎。

顯微鏡 人類向微觀世界邁出的一大步
提到微觀領域的生命研究,顯微鏡是永恒的話題之一。許多文獻上將顯微鏡的出現,定義為人類開始涉及原子領域,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顯微鏡讓人們開始逐漸接觸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微小細節以及大量的微小動物。
換言之,在探究生物的道路上,顯微鏡的出現一方面讓人們有了進一步觀察動物皮毛組織、血液細胞等肉眼無法觀察到的細節的可能;另一方面,它讓人們接觸到了更多的形態各異,在傳統觀念看來匪夷所思的生物。
而當人類成功的邁出第一步之后,后面的道路就會越走越遠。為了研究顯微鏡下生物的細節,為了探究是不是存在更加細微渺小的生物,人類開始追求顯微鏡的進一步發展。
發展到現在,顯微鏡的種類變得十分豐富,除了沿用傳統設計和原理的光學顯微鏡外,還出現了放大效果更加顯著,并且結合其他技術增加觀察效果的電子顯微鏡,以及便于工作和記錄使用的數碼顯微鏡。

質譜 生命科學的指南針
提到生命科學,另一個要提的話題就是蛋白質組學。針對蛋白質和基因組的研究,一方面是在探索生命活動的規律,另一方面也是在推進與生物健康等相關項目的研究。
而蛋白質組學的研究,離不開生物質譜技術的支持。生物質譜在研究蛋白質的時候,可以為研究者的分析帶去便利,其特點就是靈敏度高、選擇性強、準確性好。通過現代生物質譜技術,我們可以較為準確快速的得到寡聚核苷酸的分子質量以及序列信息,并通過這些信息,進一步的研究生命科學。
而質譜真正強大的地方不僅僅在于其本身,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可以和其他儀器進行聯用,從而獲得更加優質的測量體驗。目前較為常見的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就是將氣相色譜或者液相色譜作為質譜的分離項,將色譜獨特的分離能力結合到質譜上,讓質譜獨到的分析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發揮。
質譜儀對于生命科學的研究雖然有時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非直接去觀察一種生物的整體,但往往為有關的生命科學起到了指南針的作用。
來源: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