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湖北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車間、田間成果轉化
2018“智慧之光”湖北專家創新創業成果轉換對接活動日前在武漢東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辦,100位專家給地方、企業和投資機構帶來了超過700個創新創業成果,促成了超過13億元的10個項目簽約,帶動產值約66億元。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楊代常在國內首創了“稻米造血”技術,其團隊研發的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具有綠色、安全、價格低等特點。楊代常表示,預計2021年完成臨床三期研究并獲得生產批文,可以緩解我國人血清白蛋白長期依賴進口和血漿供應緊張的局面。

在對接會上,桂裕鵬博士展示了自己在黃岡建立的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年產值超億元,吸引了十堰高新區管委會的注意;邱啟裕博士與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合作成立的德諾美(國際)生命科學創新研究院順利落戶武漢硚口區……一個個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車間”“田間”,轉化成生產力,將助推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
湖北省人社廳廳長劉艷紅表示,湖北將進一步推動專家“雙創”成果轉化。更加聚焦成果轉化要素供給,當好精準給力的“助攻手”;以“我選湖北計劃”等為載體,不斷聚集高素質人才隊伍,為成果轉化提供最強人才支撐;持續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為成果轉化提供最優政策保障;用足用活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對成果轉化提供最大資金支持。

更加聚焦專家“雙創”成果轉化平臺搭建,當好牽線搭橋的“紅娘”。要持續辦好成果轉化會,進一步提高影響力和實效性;要深入開展專家下基層、進企業“四季行”活動,為基層招才引智和專家成果轉化搭建橋梁。
更加聚焦專家“雙創”成果轉化服務提升,當好隨叫隨到的“店小二”。建立成果轉化的督辦落實機制,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全程服務成果轉化落地;建立成果轉化協調協同機制,重點解決成果轉化過程中的資金、土地、廠房、稅收、人才等痛點問題;建立成果轉化長效服務機制,“一對一”為專家定制個性化成果轉化方案。
來源: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