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望聞問切還存在嗎?沒有醫療儀器醫生還會看病嗎
我只是個很普通的老百姓,可能我是“井底之蛙”,我見到的“醫鬧”事件確實寥寥無幾,若是把“醫鬧”說成“毀了醫生這個職業”的罪魁禍首,實在有點夸張,讓人難以信服。我認為,能毀了“醫生”這個職業的,恰恰是醫生自己,他人,還真沒有這個能力,醫生行業里的那些“規則”,難道是有人逼他們干的嗎?
話題扯遠了,有感而發。

今天就是看到這篇報道,才突然想起小時候和醫生打交道的事:那時候在農村,看病的地方連個門頭都沒有,只依稀記得有個畫了個紅十字的門簾,那就是診所的“前身”。那時候的醫生給人看病,只有一個聽診器,采用的是最原始的“望聞問切”,聽一下,號個脈,就能給開出藥方來,而且還是相當有效。當時小,害怕看病,每當這個時候,看病的醫生總是笑嘻嘻的給發一個“薄荷片”來安撫我們,那個藥片當時好像很便宜,1毛錢10片吧,但是對于小孩的我們來說卻是莫大的鼓勵,吃著很甜;可如今,以來找不到那種“薄荷片”,二來,即使找到了,也吃不出當時的那種“甜”了
轉眼之間已經到了而立之年,30年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間也早已沒有了那間診所,如今在城市,有個病都是上醫院,可是現在醫院給人的感覺除了“冷淡”只有“麻木”了,再也找不到可以給我免費“薄荷片”的醫生了

如今進了醫院,醫生身邊依然有聽診器,但是,那個卻不是主要依據了,現在依靠的據說是“科技”。我并不排斥科技,因為科技確實在改善著人們的生活,人們也從科技中受益,但一個頭疼腦熱就得去檢查2、3道儀器這也確實有點小題大做,可醫生不這么認為,他們認為儀器更準確,如果再說下去,醫生會很不耐煩的來一句“不檢查怎么給你下藥”。我們這中醫院有個特色兒科,可去了兩次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去了,因為去的所有孩子,不管什么病,驗血和兒童CR是必不可少,多說一句話醫生就是一句“覺得我不行就去其他地方看”
不僅是兒科了,現在醫院的每個科室好像都是這樣,只要有問題,就是上儀器,檢查到最后沒問題才算沒問題,稍有不舒服,繼續上儀器,儀器,已經成為進醫院的一個必備環節了。
來源:東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