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儀器設備回收能否如衣物紡織品回收一樣走上快車道
你所住的小區門口是否擺放著一臺舊衣服回收捐贈設備,附近的小巷子是否都潛伏者舊家具回收店,也不乏空調、冰箱、電視機等舊家電回收小倉庫,但儀器設備回收還是沒有出現在大眾視野。很多生活用品的更新換代頻率都節節攀升,毛巾、服飾、沙發墊等也不例外。而儀器設備回收卻好像還沒有跟上新時代的節奏,這是為何?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廢舊紡織品規模大約能達到2000萬噸,累計存量更是已經過億,綜合利用率卻連2成都不到。業界粗略估算,如果每年的廢舊紡織品均能回收利用,則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8000萬噸,節約原油2400萬噸。而回收來的廢舊紡織品,利用價值高的經過清洗和消毒可以轉增貧困地區,其他的則可以回爐再造,或拆分利用,或分解為再生纖維和無紡布,以此收獲附加值。從利用方式來說,其至少能節省不少前端制造功夫和能耗。
回收實驗室分析儀器、通用儀器也是同樣的道理,能夠為缺少資金的企業提供高性價比的設備提供,對于儀器閑置者而言能回收一定的研發成本,總的來說能讓我國研發進一步走上快車道。那么,舊儀器設備回收為什么總是“卡脖子”呢?
回收渠道少,回收渠道不夠專業,回收價格低等因素影響了儀器設備回收積極性。實際上,我國環保宣傳經年累月的積淀已經在逐步加深對社會的影響,尤其是在抓“娃娃教育”之后,環保理念在年青一代的認知中更為清晰。環保意識的覺醒正在常態化,缺少的也許只是時機,還有技術。

畢竟,有一半以上的受訪者建議,優化和創新回收再利用技術。這也是目前儀器設備回收產業遇到的主要問題之一,即如何降低成本,探索多元化利用渠道,提升再利用附加值,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業界人士反映,設置少了,覆蓋率不夠;設置多了,管理和服務跟不上,一系列問題都有待更好的解決方案。
儀器交易平臺——儀器無憂網呼吁,儀器設備回收利用仍需立足循環經濟發展理念,亟待以互聯網思維架構一個高效,能動性強的專業平臺,給予政策支持的同時著力完善市場化體系,開拓產業鏈。
綠色升級要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回收和再利用需求量龐大,市場潛力被預測為千億級,實驗室儀器設備也是不容錯過的藍海。
來源:網絡資源整理









